一妻多夫的家庭
一妻多夫的家庭“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就有三个哥哥一个嫂子。”罗布猛地吸了一口烟,眼角轻撇看我的反应。
那时候我刚到拉萨不久,一次偶尔的机会听到了“一妻多夫”这个概念,急急找到我这个藏族兄弟去求证。
我被震惊了。瞪了瞪眼睛,半晌没说出话来。
一夫一妻自然是司空见惯,一夫多妻也自小就受古装剧的浸润,但,一妻多夫是怎样一种婚姻组织形式?
我拉着罗布坐下,局促又略带兴奋,甚至不知从哪里问起。罗布自己主动说了起来。
“这其实在我们日喀则地区是很常见的了。”
“难道一个女人属于不同的家庭?”——显然现在是父系社会。
“不是,一妻多夫的女人,都是嫁给亲兄弟们。”
“兄弟们之间,不会发生争执么?”
“不会。”
“他们如果想要和这个女人,比如你哥和嫂子想要发生性关系,应该怎么确定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一会儿才问出来。
“一般如果想要和这个女人(显然他没好意思说嫂子。。)发生关系,就在门口挂一只鞋子,其他的人就主动回避掉了。”
尽管那天晚上聊了很多,我还是对这种婚姻形式表示无法理解。2012年藏历新年单位放假,我也有时间去罗布家里看了看。
他家是在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一个离日喀则市区很近的小县城,原来是从拉萨通往日喀则的必经之路,后来318国道新修之后,就绕过这个县城,整个县城的发展也就慢慢荒废了。这个县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盛产家具以及蔬菜——蔬菜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极其少见,白朗县的蔬菜大棚也就弥足珍贵了。
我藏历腊月三十中午到达白朗县的时候,县城已经很少能看得到人了,罗布在县城的唯一一个十字路口等我,然后我们去买了酥油、糖果等年货,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大概一个小时之后,一个男人开着一辆拖拉机过来了。
“这是我大哥。”罗布说。
我看了一眼,一个约40岁的男人,胡子拉碴,满面尘垢,黑红的皮肤,憨憨地笑着。
我们上拖拉机,20分钟后到达他们村子——在县郊。
首先是进入一个很大的庭院,飘着牛马等动物粪便的味道。我走进去,上二楼。
两层楼的庭院在西藏是非常常见的,有的人家甚至一楼不住人也不安放什么,但就是热衷于住在楼上。
我们上楼,拐过楼道,看到一个妇女的背影,坐在一个类似于我们很古老的那种织布机旁边。
“这是嫂子。”罗布介绍道。
“嫂子好!”我打了声招呼,罗布也用藏语招呼着,妇女转过身来,我才看清了她的相貌。
这一看,倒是让我吃惊了。她竟然看起来将近四十五六岁。皱纹爬满了大半张脸,一块有些油污及尘土的藏式围巾系在腰间,见到我,有些腼腆地呲着发黄的牙笑笑着,干裂的皮肤显得更加粗糙。
我不知道她是经过多少的日晒劳苦才能让不满40岁的他看起来如此苍老。浑身上下只有有些靓丽的嵌着红色石块的耳钉能让人联想到他的真实年龄。
她旁边就是罗布的妈妈,在把羊毛纺成线,而她是用那个织布机把羊毛纺成布——也就是氆氇。
氆氇在西藏地区广泛被用于制作藏装,帽子,毛毯等等,它手感良好,质地厚实,经久耐用,不似羊毛的袄袍般臃肿,而又丝毫不逊于遮风御寒,便于劳作。它经染色后可以制成各种鲜艳的颜色,又可以用作装饰。一般的藏族农家都会制作氆氇,而白朗县的在日喀则地区比较有名,在西藏地区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就是山南地区扎囊县了。
这母女俩停下来,热情地把我招呼进客厅,倒上酥油茶。
之后又见到了罗布的二哥。30多岁,略微发胖,乱糟糟的头发,脏乎乎的毛衣,油光发亮的一件冲锋衣。藏族的农村人多不讲卫生,这家也不例外。
我们坐定正好想吃午饭,忽然外面一阵嘈杂声,进来一个声音洪亮的男子。罗布说是他三哥。我有些吃惊。
三哥和罗布的年龄差不多,不到30岁,皮肤黑红但有光泽,脸上棱角分明,没有皱纹,双眼炯炯有神。
我是无法将眼前的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想象成为夫妻。一眼望去,两人的年龄相差在15岁以上,基本就是两代人的年龄了。三哥不似大哥二哥一直在村子里,他常年在外跑运输,见过世面而显得整个人气质不错,相形之下显得更加悲壮。
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作何感想?那个时候他尚年少,大哥新婚,他是否知道男女共同生活的含义?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将来也要和这个女人有云雨之欢,也要低头抬头都看到她?他第一次和这个女人同床,除了原始的肉欲的发泄,他是否心中有悲伤的情感?
后来我同一些朋友聊起过这个话题。男生的反应理所当然地说,不行,一妻多夫怎么能行。女生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哇,这个好,我喜欢。另一种,是一听说一妻多夫马上联想到对女性的摧残之类的。在我看来,这分明是对男性的摧残。
“村子里很多都是这样。”下午我和罗布又聊起了这个话题。
“你大哥和嫂子是怎么认识的?”
“父母的意思。结婚前女方没见过面。大哥和父母过去看了看,觉得可以,就结婚了。”
“他们登记过吗?”
“没有。只是举行了仪式。对外说是家里的妹妹。”
“为什么要一妻多夫呢?”
“主要是为了兄弟之间不分家,家族的财产就不至于外流。还有就是女性一般挣钱的能力比较弱,农村会认为女性是麻烦。”——后来我查到还有一点,就是西藏解放之前的农奴时代,需要以户为单位向政府提供差役,称为乌拉差役,一妻多夫也减少了很多负担。
“那么他们生的孩子算谁的呢?”
“叫大哥爸爸,二哥三哥都叫叔叔。”
“哦,这不太好啊。看你三哥和嫂子年龄差别多大。”
罗布有些无奈地说:“是啊。”
“幸亏你出门读书了,否则是不是还要和嫂子一起生活。”我笑着对他说。
罗布也笑了笑:“你说得对,但我因此也不能继承家里的财产了。”
“啊?有这事?”
“是的。一旦不共妻,就失去了继承财产的资格了。”
“哦。”
“对了,村子里多夫的有离婚的吗?”
“没有。没听说过。”
“还有,你哥他们总共几个孩子,现在做什么?”
“三个,两男一女。大侄子已经不读书了,在学做木匠及雕刻,其余两个都在读中学。”
晚饭时候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面团,由于日喀则地区和拉萨的藏历年并不一样——要早一个月,他们并不特别在意今天,只是看看西藏卫视的新年节目,时不时传来笑声,倒也其乐融融。
入睡时候果然如我之前所猜想的,三个哥哥住一起,嫂子住一小间,父母单独住一屋。
第二天早晨起来,日已三竿。家里没有吃早餐的习惯,一块风干的生肉放在客厅的桌上,谁饿了谁拿刀去削一块过来吃。我嚼了几块儿,开始还可以,后来实在咽不下,就让妈妈给做了点糌粑。
妈妈做好饭之后,让嫂子坐下。妈妈拿起一把梳子,慢慢地给嫂子梳起了长发。嫂子一直都很顺从妈妈,家里的一切,也与普通人家无异。
后来一个专门研究西藏的师兄告诉我,一妻多夫现在西藏只存在于昌都地区和日喀则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有很多嫁不出去而独居的女子,但这些女子很多又有私生子,大概是多夫的家庭偷腥的结果——家庭对于这种行为似乎忍耐程度很高。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里提到,“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其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一夫一妻)的”。一妻多夫说到底还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结果,也是西藏一些地区仍是落后的明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这种婚姻形式也将作为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而最终走向湮灭。
:(我老是感到悲哀,为男人为女人但如果他们自己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我就不多说了,还是贫困惹的祸啊 一妻多夫,还是跟自己的亲兄弟,想想都感觉有点害怕。 从母系社会发展到今日的社会形态
优胜劣汰是其主旨
母系因为有其局限性而渐渐受到了遏制... 对男人女人都挺悲哀的 那里的男生女生都很落后吧~我去啊,为啥就是落后的表现了,小三小四就是经济发达了?哼 不过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吧! 简单地以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来判断社会进步与否是没有根据的吧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猫眼黄豆的文嘉楠也知道,在遇到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