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琴 发表于 2013-7-14 13:22

真正的青春是不朽的,它可以在你身上存活得更久

赵薇的《致青春》是一部写实的片子。中国大陆的大多数80后90后,说起青春来,也就大学那几年的青春正宗一点。大学之前,十二年教育只为了一个目的:高考。不能心无旁骛,不能谈恋爱,明明看到喜欢的男生女生心里小鹿乱撞,也要硬生生地把情愫压下去,转移到厚厚的高考真题卷子里;老师整齐划一地说“青涩的果子是不能吃的”,多年来连修辞也不改一下。



大学过后,不,准确的说应该是从大四那年开始,残酷的就业压力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家再也无心在宿舍里煮个方便面,谈个无目的的恋爱,在草地上拨拉点吉他,读点柏拉图哲学了。我们的国情是,房子很快就成为后大学时代的主题。微博上流传的一段话并不假:“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房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如果青春指的是一段生理年龄上的时光,那每个人都有。但如果指的是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尝试、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敢于反叛的心态,我想我们很多人未必真的拥有青春。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的生活轨迹是“未大先衰”,“未老先衰”。为了高考,我们可以压抑爱好、全盘接受标准答案;为了赚更多钱,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最痛恨的人——而这些,都很有可能是我们在15岁-25岁时做的事,在我们拥有最年轻的身体的时候。


青年节刚刚过去,我们国家对青年的定义是“14-28岁”,而联合国将“青年”的年龄上限延至了45岁。从世界人均寿命走向80岁的趋势来看,联合国的定义无疑是更为合理的。


我并不赞同《致青春》里的青春观。电影里,郑薇对死去的阮莞说:“阮莞,只有你的青春是不朽的”。如果青春就只是一段非常短的年龄区间,那我们所有人的青春都终将死去。相比之下,几年前的《老男孩》对青春的致敬更有诚意。青春是热情,是好奇,是勇敢,是尝试,是不信邪,是在我们体内跳动的一颗小火苗,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它需要我们的呵护,然后可以一直燃到70岁。没错,滚石乐队的老头子在70岁还在舞台上玩摇滚,还唱着“我无法得到满足,我就是要不停去试、去试、去试……”这应该是对“青春”的更纯正的诠释。


整体观察起来,中国人对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的看法,还具有一种动物性的狭隘,仿佛还停留在过了30岁就要挂掉的原始人时代。我们在年龄上的相互胁迫和自我胁迫简直就是一种“集体犯罪”。


最可怕的一种是全社会对女人的胁迫。中国男人择偶,看女人第一就是要年轻。有人发现美国人娶的中国太太多数不漂亮而且年纪偏大——40岁的中国女人在国内根本不受待见,但出了国,境遇就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征婚网站上,男人几乎一律要25岁以下的女人,而西方男人对于年纪基本不设限。西方男人并不是不知道二十岁的女孩更能带动荷尔蒙,但他们对女人的欣赏超越了完全动物性的原始冲动。比起纯粹的年龄来,他们更想知道一个女人爱玩什么运动,爱听什么音乐,爱读什么书籍,有过哪些生活经历,是否和自己有共同语言。


在社会观念上,连中国妇联都将28岁定义为“剩女”的门槛,可见女人们生活在多么危险的环境里。“女人30豆腐渣”的恐吓还无处不在,导致女人在年龄上强烈不自信。相比之下,法国女人的青春可以绵延到五六十岁,在我们这儿是老祖母级别的人,仍然可以穿得优雅美丽,谈一场浪漫的恋爱,享受男人的欣赏和赞美。


另一种非常显而易见的是长辈对年轻人的胁迫。中国的长辈也大多是一群未老先衰的人,个人生活严重匮乏,自己一辈子没啥指望,就全指望在子女身上了。对老去的恐慌更加剧了他们对年轻人的控制。典型的中国爹妈就是在孩子20岁前千叮嘱万叮嘱别谈恋爱,一到了大学毕业就开始安排各种相亲,各种唠叨:“年纪不小了啊,要抓紧了啊”,“你再不结婚生孩子,我就要犯病了啊”,“隔壁的小王,都当爸爸啦”。我们这儿有一大群大爷大妈,年纪大了没事做,就等着抱孙子来填充晚年,要是孩子一说“不急,还早着呢”,他们就开始追溯他们的年轻时代,“还早啊!想当初我在你这个年纪,都几个孩子的爹(妈)了呀。”他们火急火燎地提醒着你:你已经老了。哪怕你才刚毕业两年。


还有一些特别喜欢自我摧残的。穿梭在80后90后里,你会听到大量的抱怨:“我老了。”“我已经是个资深剩女了。”“再不嫁人就没人要了。”“00后都要出来了呀,岁月不饶人哪。”——我的感觉是,这群人从来就没有年轻过,接着又迅速地老去了。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而速朽的,只是伪青春,就和一盆塑料花没两样。真正的青春,是不朽的。与其缅怀它,不如保护好它,它可以在你身上存活得更久。

微笑的迪妮莎 发表于 2013-7-14 14:54

感觉我好像没有青春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正的青春是不朽的,它可以在你身上存活得更久